欢迎来到云好人!
loading
免费发布信息
·连山 [切换]

      连山传统民俗

      2023-11-17 10:49:55发布,长期有效,189浏览
    • 收藏
    • 置顶  |
    • 举报  |
    • 区域:连山
      • Q Q:867735559QQ在线交谈
      • 联系人:王苏杰
      • 电话:188****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
        • 云好人提醒您: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,记录好人好事,歌颂好人好事,传递正能量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,好人一生平安!本站旗下有《中国好人网》以及各县市《好人网》请记住我们!
    • 信息详情

    来源:连山政府网


    【传统民俗】 连山世居民族有壮族、瑶族、汉族,是全国唯一壮族瑶族自治县。节庆民俗丰富多彩,各具特色。除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等传统节日外,壮族节令有二月二、四月八、六月六、七月七、七月半、冬至等节,礼仪有生日酒、新屋酒、娶亲酒、嫁女酒、订婚酒等。瑶族节令有正月十五、三月三、四月八、十月十六等节,礼仪有入伙酒、生日酒、娶亲酒、嫁女酒等。汉族节令有春节、二月二、三月三、清明、四月八、五月节、七月半、八月十五、十月十六、解放节、除夕等节,礼仪有生日酒、入伙酒、娶亲酒、嫁女酒等。

    二月二 农历二月初二壮族称为“开耕节”,有“过了二月二,犁头要下地”的农谚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做大汤糍或黄糍。糍煮熟后,先由家长盛一碗糍,穿上蓑衣,戴上竹帽,卷起裤脚,光着脚板,站在屋门外,面向田野,默念诵词,祈求全年不死牛、不折犁、不坏种苗,虫鸟不损害稻谷,祈愿开耕顺利,五谷丰登等。80年代后已无此俗,形成过节例。

    牛王诞  是壮族群众隆重的民俗节日农历“四月八”,祭祀牛王的诞辰。相传壮族先民在打猎中生捕到一头野牛,经驯养后变成家牛,某年四月初八这头牛生下一头公牛犊,经训教后能犁田耙田并得到繁衍成群,逐步代替人力拖犁耙之苦,壮族先民为纪念这头公牛的功德,尊它为牛“始祖,”把这天称为“牛王诞”。“四月八”也成为连山壮族爱护耕牛、维系情谊、广交朋友的节日,并相沿成习。这一天,春和景明,草长莺飞,花含百芳,四面八方宾客相聚在壮族村寨共度佳节。2013年开始,上帅镇东君村举办的“牛王诞”活动尤为隆重而热闹,主人为客人捧上一碗甜蜜的姜糖水,细听着原生态壮家八音,还有阵阵的山歌对唱,富有民族特色的舞马、舞狮表演。祭牛俗礼:这一天,让所有的牛休耕,家家户户清扫牛栏。壮家媳妇早早准备了枫叶、黄栀子、鸡血藤、艾叶,与白大米浸泡,煮成五色米饭,酿好糯米甜酒,包糍粽,煮薯菜粥等。上午时分,人们备上三牲祭品到村头土地神、田头公的地方开始祭祀活动,在牛栏门首插上青绿柳枝,烧香烛、化纸钱,祈求牛神保佑耕牛健壮繁衍,四季平安。家中如有孱弱小孩,就让他穿上蓑衣、戴上竹笠,盛一碗五色饭进牛栏与牛同吃,祈求孩子日后像牛一样健壮成长。礼毕,牵牛到河边为牛洗毛刷身,除虱去污,然后喂牛吃五色饭或者以香茅包裹的糯米、粉煮油糍、新鲜草料等等,慰劳耕牛。中午时分,壮族人家备好丰盛的“牛王诞”美馔:酿豆腐、五色饭、黄茅粽、糯米甜酒、油炸糍、薯菜粥、鱼生和肉生(用米醋腌制凉拌)等,诞席结束后,主人赠送糍粑给客人带回。

    戏水节 是连山壮族以戏水嬉耍为主的传统节日。传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,天上“七仙女”在银河沐浴嬉戏,午时前后,银河水与人间溪河水汇流,壮乡河里的水会变得特别清凉干净,饮用对健康有益,沐浴后可消灾、除毒、驱邪、润肤、祛病、延年益寿。据说在这一天取水制醋,醋香醇厚经久耐放,故又称“七月香”。在这天,人们在午时前后集聚到河里沐浴、戏水,祈求健康长寿、平安吉祥。千百年来连山壮族都保持这种习俗,并演变为全县欢庆的戏水节。

    盘王节 是农历十月十六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,瑶族人民信奉“盘王”,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。“还盘王愿”时,有师公1人、副师公4人、唱歌娘1人、童男童女各3人以及厨师和小鼓手若干等一个戏班子。师公朗读《盘王歌》,跳长鼓舞,唱歌娘唱“深拜”歌,童男童女行半屈膝礼,鼓手们吹唢呐,敲锣打鼓。神台左右两侧各摆一头宰好的全猪、糍粑和酒等祭品,祈求“盘王神”降临人间,接受供奉和观赏各种歌舞节目,答谢“盘王神”保佑人丁兴旺,五谷丰登。这一天,瑶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,载歌载舞,热闹非凡。瑶族“盘王节”列入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。

    解放节 明朝天顺六年(1462年),连山县治迁至太保象山前的小水坪,是连山县继吉田古县坪、永丰司城街之后的第三个治址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国民党县政府将县治搬迁到永和后,小水坪便称为旧城。1949年12月8日(农历十月十九日)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8军143师428团奉命从连县进军连山,首先挺进到太保,随即解放旧城。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,旧城是太保管辖下一个自然村,分为东风一队、东风二队,实行农村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,统一生产、统一分配,集体或个人饲养的猪、鸡、鸭按“调六留四”,即上交总量的60%。当时科技生产力低,管理体制难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生产队社员每年分配收入才几角钱,生活普遍艰苦,温饱都没有解决。1967年农历十月十九日,时任旧城东风一队队长的罗永辉知道群众很长时间都没有吃上肉,与东风二队队长马隆枝商量,两个队一起向太保公社领导请示:今天是旧城的解放日,生产队宰杀几头生猪,把猪肉分给社员,以示庆祝解放纪念日。公社领导批示同意。此后,每年农历十月十九日,集体都宰杀几头生猪,把猪肉分给社员,并放假一天。实行改革开放后,旧城像全国其他农村一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群众生活越来越好,过“解放节”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。受旧城的影响,太保白沙、茂古、北川、太保街、石寨等村的群众跟着过“解放节”。每逢“解放节”,村中显出一片和睦、热闹景象,家家户户备好酒肉、做大汤糍,宴请亲朋好友,把过“解放节”办成喜事一样,庆祝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

    冬至节 小三江、加田等地的壮族有“冬至大过年”的说法。这一天,杀鸡宰鸭宴请客人。同时,开始晒腊味干品,其中有鸭、鱼、猪肉、牛肉、狗肉等腊味。开箱取蜜糖,号称“冬至糖”,并酿“冬至酒”、酿腊风肠等。此日制成的“冬至糖”“冬至酒”质量最好,营养价值高。

   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 简称“舞龟鹿鹤”,是壮族民间舞蹈,集演唱、舞蹈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,流传于小三江镇三才村大获。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表演队串村过寨表演节目,分别由扮演寿星公、灵童、玉女、2只龟、2只鹿、2只鹤共9人,寿星公引路出场,念“鼓咚咚,锣锵锵,今年禾稻好,明年禾稻丰,年年十分丰,人人来看我,看我寿星公,看者不用笑,笑者不用看,看者容易,做者难,来啦!来啦!”一段台词后,各自表演各种神物的个性动态。舞龟鹿鹤用打击乐伴奏,乐器有竹梆、鼓、小钹、大钹、狮锣等,节奏有慢、快、强、弱,随着舞蹈表演的变化而变化,场面气氛欢快热烈。舞龟鹿鹤的道具,全部是用竹篾编织而扎成,再用各种色纸糊裱。每件道具都装置有各种机关,舞时金龟能伸缩颈、开合口、摆动四脚和尾巴,神鹿能耸耳、眨眼、张口,仙鹤可弯颈抬头、开合嘴、展翅等。寓意人们迎春接福,祈求来年五谷丰登,健康长寿。1991年10月,参加广东省欢乐节暨旅游艺术节演出。1996年,入编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·广东卷》。1999年6月,入编《中华舞蹈志·广东卷》。

    装故事 是春节期间壮乡一项游艺活动,流传于永丰、福堂、小三江、加田、上帅等地。村民选择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举行,由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举办。故事队少则40人,多则100人。装故事的“故事”人物,选取流传较广、妇孺皆知的《三国演义》中桃园结义的刘、关、张和五虎将,《水浒》中的武松,《西游记》中的唐僧师徒,《梁祝》中的梁山伯、祝英台,《白蛇传》中的许仙、白蛇、青蛇,《天仙配》中的七仙女等。故事队排成长蛇阵串村过峒,配以圆形、方形、菱形等各种花灯照明,锣鼓狮子助兴,气氛热烈祥和。每到一个村庄,先向主人拜年,然后表演一番。随之主人以姜茶、米酒、米饼招待,并燃放爆竹送迎。游演活动直到东方发白才结束,成为壮乡文化盛事。1950年春节,永丰竹径、德建、湾岛、圆珠、司城等村寨联合装扮故事队200人游演。1981年春节,上帅陈屋村组织举办280人的装扮故事活动并拍成电视录像。1992年,自治县成立30周年时,组织福堂镇装故事队参加庆祝活动游演。2004年,装故事入编《连山民族民间艺术集锦》。

    舞火狮 亦称烧火狮、炸火狮,是每年元宵节壮乡举行民间传统习俗活动。流传于太保镇旧城、太保街、铺前、上坪等村寨。舞火狮是一种原始、粗犷罕见的民间传统艺术,它集观赏性、趣味性和愉悦性于一体。舞狮队出发前,在村中社坛举行请狮出山拜请仪式,然后鸣锣开道,走村过峒进行表演活动。观众将“火狮”围成一圈,在锣鼓节奏声中,舞狮者赤膊上阵,凭借着过硬的本领与团结协作(换人)的精神,任凭四面八方密集的鞭炮投掷过来,毫无惧色。舞狮队员手举火把上场,喷射松光营造紧张又欢乐的气氛。舞狮者动作敏捷,脚法有之字步、梅花步、八字步,腾跃跳挪,避开投来的鞭炮,加上举火把者不时手抓松脂粉末撒向火把,产生巨大火球,形成一种万炮齐鸣、火光冲天、烟雾滚滚、炮声震耳欲聋的场面,气氛更为热烈,观众见之也大声喝彩,高潮迭起。尽管“狮身”被鞭炮炸得破破

    烂烂,舞狮者汗流浃背却安然无恙,直到在场观众将所有爆竹投掷完为止。1989~2005年,每年正月十五日舞火狮都到县城闹元宵,其中1998年元宵节澳大利亚电视台对舞火狮进行全场拍摄。1999年6月,舞火狮入编《中华舞蹈志·广东卷》。

    瑶族小长鼓舞 也称长鼓舞,是连山瑶族支系过山瑶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,主要流传在三水瑶寨,在“还盘王愿”和其他喜庆节日时表演,与连南排瑶长鼓舞区别于所用之鼓较小。历史上的过山瑶民族曾经过着一年一小迁、三年一大迁的游耕生活。每搬迁一处,都要砍树平地,重新盖起以木板为墙,杉皮为瓦,独具风格的木屋。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小长鼓,由木质轻盈的泡桐木制作,长二尺三寸,中间的鼓腰细至一般成年人指掌可握,两端圆形,大小如一,里面挖空,外蒙优质兽皮,可击出清脆声音;鼓身漆以红色,绘有色调对比强烈的乌龟背壳花纹案,鼓边以起伏有序的“狗牙花”装饰,兽皮绷钉处装饰一圈金黄色花穗以增色添彩。小长鼓是小长鼓舞的舞具,又为舞蹈提供鼓点节奏的打击乐器,小长鼓舞基本动作有27个,以建造木屋的劳动过程为素材,精细含蓄,刚柔兼备,手足严谨,上下身和谐统一,朴实而潇洒,具有浓郁生活气息、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。1996年,瑶族小长鼓舞入编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·广东卷》。2011年,入编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》。2012年,赵朝雄作为瑶族小长鼓舞代表列入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》。

    抢花炮 俗称还炮,是壮族举办庙会时的传统体育项目。参赛队每队8~10人,比赛时,将一个直径8公分的铁花环,放入装有火药的铁铳内,然后点火发炮,将花环送上天空。花环掉落,双方队员展开猛烈抢夺或藏或掷,气氛紧张而热烈。在规定的时间里,待裁判员鸣锣或吹哨宣告比赛结束时,花环在哪一方手中、哪一方就为胜。花环归胜方保管,比赛时再交回炮会进行比赛,帮名“还炮”。连山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(抢花炮)”,被广东省民族宗教委、广东省体育局命名为“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抢花炮项目训练基地”。

    壮族八音 由清代乾隆年间传入,流传于福堂、小三江、上帅等地。八音原指匏、土、革、金、石、木、丝、竹制成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,后发展为敲击乐器锣、钹、鼓发出“唓、口督、口蒙”的壮族三音。三音乐器门类不多,敲击起来气氛不够热烈,一些艺人便在敲击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乐器,并由一人同时操作三种乐器逐步发展由多人演奏八件乐器,成为八音,在较大型的演奏场面以及演粤剧折子戏时,还增加长筒、木鱼、梆、琴、萧、二胡等乐器。八音队最少要有锣、鼓、钹、唢呐、铙五种乐器。敲击乐谱,福堂有开场锣鼓、出行锣鼓、贺喜锣鼓;上帅有行路调、小开调、接客调、大开调。吹奏乐曲一般有迎亲曲、行路曲、拜堂曲、贺寿曲。壮族群众在嫁娶婚庆、新居寿诞之时,喜欢请八音吹奏助兴,以显体面光彩,表示是明媒正娶,倍感自豪,显示自身尊贵贞洁、德行为男方敬重。除红事之外,壮族同胞在“白喜”(高龄逝者的葬礼)时也请八音来送殡,以此表示对逝者的孝敬与缅怀之情,女逝者的娘家有时也请八音前来吊孝,以示葬礼的隆重。乐曲以欢快为主,民族调式多是徵调式。

    瑶族八音 自称“哵惞”,瑶族器乐音乐是随着瑶族先民从两湖地区迁移南岭而进入。早期的瑶族八音以唢呐、皮鼓、小钹、中钹、小锣、沙锣、牛角等吹打器乐组成。它是婚礼、乔迁、祭盘王的主要助兴器乐。流传在连山西部的三水瑶族地区。瑶族八音按喜事进行的程序而吹奏不同的曲调,分别是起台锣鼓、起台、迎客、敬茶、洗(面)脚、出茶、入席、敬酒、收碗、出拜、收拜、送客、洗台等,办婚礼时有贴对联的加一曲“贴对联调”。新居进宅的,沿着新居四周吹奏一圈才回到厅堂吹奏。瑶族八音是历代积淀,口头相传至今,八音曲调是三水联合村万山村民赵福保为首的八音队,其吹奏的13种曲调均为徵调式。瑶族八音列入《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。

    壮族民歌 又称南歌,是壮族人民用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及喜怒哀乐的一种形式。壮族是一个有“三步起歌声”之说的民族,旧属宜善九村的梅洞、福堂、上帅等壮区,都素有歌乡之称,至今仍有“坐歌堂”等对唱活动。主要流传在县内永丰、福堂、小三江、加田、上帅等地。壮歌,种类大体可分为劳动山歌、情歌、风俗歌和知识歌,还有苦情歌,建国后出现内容丰富的歌颂社会生活赞歌。壮歌的主要句式是四句、五句为一首,也有长达六、七、十句以及更多句为一首的自由体民歌。通常以五句一首最为流行,每句3字、7字居多。壮歌曲调有自由流畅的慢调、活泼开朗的快调和高亢悠扬的高调三种。一首歌两个韵的较多,唱时分快板、慢板,有独唱、对唱、齐唱和男女混合唱。对歌时有无意识的对歌、挑战式对歌和邀请式对歌。“坐歌堂”一般用慢调演唱,“年晚歌”以高调演唱,在山上劳动生产时唱的壮歌,一般以快调或高调演唱。

    瑶族民歌 流行在县内吉田镇三水瑶寨。句式长短不一,有3字、7字一句,多至21字句,节拍随意运用,没有严格韵律,吟唱自由,声调较低沉缓慢。瑶族民歌有盘王歌、十二月花歌、出门情由歌、拜堂歌等。以“盘王歌”“还愿歌”最有特色,“盘王歌”亦称“古老歌”,是叙述瑶族历史的民歌。此外,还有平时相处和上山劳动时互学农事、男女青年互相倾慕、互吐衷情的礼仪歌、知识歌、情歌,也有的见物唱物的歌。

    汉族山歌 又称连山山歌,是连山境内劳动人民在山上生产劳动时用连山方言演唱的歌谣。人们常以山歌传授生产知识,表达自己内心喜怒哀乐之情感,素有“出门三步歌声起”之誉。汉族山歌尤以上草、永和、大富、禾洞、太保、吉田等地广为流传,有“禾洞箩,上草歌,沙田上吉好娇娥”的民谚。其歌曲格式分为三句吟、四句撑、十二衬、五句板,其中以五句板的歌曲居多。三句吟格式歌谣,多数是叙事歌;四句撑歌谣,多为猜物、猜数、猜字歌;十二衬格式歌谣,因一句多字,且以4字、6字、7字一顿,此类歌谣很少,多用在自怨自唱时的歌谣;五句板格式歌谣,在汉族山歌中,其歌谣内容多以五句板演唱,歌词结构严谨,且十分讲究韵律。歌句歌词起、承、转、合,节奏分明,听之音韵和谐,唱之朗朗上口,尤以五句板,音韵更为紧凑。汉族山歌内容大体上包括叙事歌、劳动歌、知识歌、礼仪歌和情歌。


    2023年1月




    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

    首发网址:http://lianshan.yunhaoren.com/guaikuang/21127.html
    查看全部连山概况信息
    发布一条连山概况信息

  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    • 连山新发布
    上一篇:连山概览
    18861362223